【第二十七期】
蘇爾夢(Claudine SALMON),〈Commemorating Chinese Merchants Benefactors in Malacca-The Case of Captain Li Weijing (1614-1688)〉,《淡江史學》第27期(2015年9月:新北),頁119-133。
【第三十四卷】
盧正恒,〈海洋環境史視野下臺灣海峽海難:以清代班兵與水師為討論中心〉,《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4卷3期,(2022年9月,臺北),頁503-552。
羅樂然,〈朝鮮士大夫對清初海洋秩序重組的情報收集與對應〉,《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4卷3期,(2022年9月,臺北),頁559-588。
鄭永常,〈越南阮朝明命帝(1820–1840)海洋強國夢:以造船及出洋公務為中心〉,《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4卷3期,(2022年9月,臺北),頁589-623。
廖藹欣,〈Mixed Bloods in a Plural Society: Recovering the Place of Hybridized ‘Chinese’ in Indonesia’s Port Communities〉,《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4卷3期,(2022年9月,臺北),頁625-663。
【第三十三卷】
徐曉望,〈早期臺灣祕史:論晚明海寇林道乾在臺灣的活動〉,《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3卷1期,(2021年3月,臺北),頁5-34。
鄭維中,〈荷蘭東印度公司人員 在臺灣周邊海域的水文調查活動 (1636–1668),《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3卷1期,(2021年3月,臺北),頁35-79。
沈玉慧,〈18世紀經由琉球途徑的清日文化交流〉,《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3卷1期,(2021年3月,臺北),頁81-111。
Ryan Holroyd,〈The Curious Double-Life of Putuoshanas Monastic Centre and Commercial Emporium,1684– 1728〉,《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3卷1期,(2021年3月,臺北),頁113-140。
李培德,〈從遞解僑匯到延伸網絡:1899 至 1912 年香港金山莊華英昌賬簿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33卷第1期(2021年3月,臺北),頁141-177。
【第三十卷】
Peter Kang,〈The VOC and the Geopolitics of Southern Formosa: The Case of Lonckjouw〉,《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0卷4期,(2018年12月,臺北),頁535-535。
Hoang Anh Tuan,〈The End of a Commercial Era: From the English Junk Affair to the Vietnamese Maritime Embargo in 1693〉,《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0卷2期,(2018年6月,臺北),頁279-302。
Weichung Cheng(鄭維中),〈Putchock of India and Radix China: Herbal Exchange around Maritime Asia via the VOC during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0卷1期,(2018年3月,臺北),頁75-117。
【第二十九卷】
Birgit Tremml-Werner,〈Marginal Players and Intra-network Connections: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Manila Trade, c. 1640–1780〉,《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9卷4期,(2017年12月,臺北),頁563-598。
13. Sivachandralingam Sundararaja ,〈British Colonial Administrations and It's Economic and Investment Policies in the Malay States: 1800-1896〉,《亞太研究論壇》第35期(2007年3月,臺北),頁267-298。
【第九期】
1. 徐光台,〈王在晉《海防纂要》「週天各國圖四分之一」的起源與形成〉,《季風亞洲研究》第九期(2019年10月,新竹),頁1-75。
2. Peter Kang,〈Persistence or Localization? A Preliminary Inquiry into the Hokkien Tombstone Inscriptions of Taiping, Malaysia〉,《季風亞洲研究》第九期(2019年10月,新竹),頁77-112。
3. 游博清,〈1779-1856 年間英人對臺灣水文資訊的調查、彙整與應用〉,《季風亞洲研究》第九期(2019年10月,新竹),頁113-144。
4. 簡宏逸,〈郭頭家:十七世紀五位郭姓商人在日本、臺灣、爪哇的事業〉,《季風亞洲研究》第九期(2019年10月,新竹),頁145-167。
【第四期】
1. José Eugenio Borao Mateo,Renaissance Fortresses in the Far East: The Case of Taiwan,《季風亞洲研究》第4期(2017年4月,新竹),頁1-41。
2. Manel Ollé,The Pacific Connection: The Manila Galleon in East Asia,《季風亞洲研究》第4期(2017年4月,新竹),頁43-74。
3. 鄭海娟,《明末至民初天主教文獻中的《舊約》故事改寫:以《衫松行實》、《聖教古史小說鼓詞》為中心》,《季風亞洲研究》第4期(2017年4月,新竹),頁75-105。
4. Ubaldo Iaccarino (雅保多),Sangleyes, Japones, and Casados: An Overview of the Actors of the Sino-Japanese Trade in the Philippines Between the 16th and Early 17th Centuries,《季風亞洲研究》第4期(2017年4月,新竹),頁107-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