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以時間為序,也以空間為界。過去的歷史著作常常以“世界”或“國家”為名。世界史(world history)無所不包,論述空間的邊界仿佛不是問題,但近來也有學者提出,看似全面的“世界史”,其實,常常是有圓心(撰寫者位置和立場)、“遠近”(距離撰寫者圓心遠近決定不同詳略)、“邊緣”(重點論述與一般概述)的,如果沒有輕重詳略,便只是各個國家歷史的集合,所以,還不如強調聯繫的“全球史”(global history);而國別史(history of state)以國界為界,看起來似乎沒有問題,但是,由於國家“領土”在歷史中也常常移動不居,很多現代民族國家的邊界只是晚近才逐漸確定的,因而“歷史”並不乖乖地拘守在現在的“國家”(領土)內,即使“政治權力”常常與“國家版圖”重疊,但文化、宗教、經濟卻常常越出國界,這使得國別史的寫作遇到困難。
Leonard Blussé, Natalie Everts, and Margriet de Koning Gans eds., The Formosan encounter: notes on Formosa's Aboriginal society: a selection of documents from Dutch archival sources. Vol. IV: 1655-1668, Taipei : Shung Ye Museum of Formosan Aborigines : Distributor, SMC Pub., 2010.
中文篇名:荷蘭改革宗教會在十七世紀臺灣的發展
英文篇名:The Dutch Reformed Church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Formosa
作者 :查忻
關鍵字 :基督宗教;荷蘭改革宗教會;臺灣;十七世紀;聯合東印度公司;Christianity;The Dutch Reformed Church (NHK);Formosa (Taiwan);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VOC);Early Modern (17th centu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