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杜正勝,〈流求與「流求論」〉,《臺灣史研究》第29卷第4期(2022年12月,臺北),頁1-69。
2. 方真真,〈十七世紀東亞的奴隸貿易: 以西班牙統治下的菲律賓與北臺為例〉,《臺灣史研究》第29卷第3期(2022年9月,臺北),頁1-46。
3. 柯保羅,〈福爾摩沙之源起與林氏侯登 (Linschoten)的海誌 (1540-1580 年代)〉,《臺灣史研究》第28卷第3期(2021年9月,臺北),頁1-50。
4. 方真真,〈往返臺灣與馬尼拉的華人與華人物品 (1626-1662):以西班牙帳簿為討論中心〉,《臺灣史研究》第28卷第2期(2021年6月,臺北),頁1-44。
5. 古慧雯,〈荷蘭時代臺灣砂糖的生產與貿易〉,《臺灣史研究》第28卷第2期(2021年6月,臺北),頁45-87。
6. 鄭維中,〈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經營的 中國茶葉轉口貿易(1641-1660): 歐洲十八世紀茶葉消費擴張的前奏〉,《臺灣史研究》第28卷第2期(2021年6月,臺北),頁89-137。
7. 曾品滄,〈消失的荷苞嶼潭:嘉南平原的水域治理與湖泊之商品化經營(1640s-1910s)〉,《臺灣史研究》第28卷第1期(2021年3月,臺北),頁1-42。
8. 簡宏逸,〈從蟒甲到社船1650年代至1750年代臺灣北迴沿海航路的商業活動〉,《臺灣史研究》第27卷第4期(2020年12月,臺北),頁1-34。
9. 陳宗仁,〈Selden map有關臺灣與琉球的描繪及其知識淵源:兼論北港與加里林的位置與地緣意涵〉,《臺灣史研究》第27卷第3期,(2020年9月,臺北),頁1-42。
10. 盧正恒,〈賊諜四出廣招徠: 鄭氏諜報網、清帝國初期的 東南海島認識與《臺灣略圖》〉第26卷第1期,(2019年3月,臺北),頁1-58。
11. 鄭維中,〈烏魚、土魠、虱目魚:多元脈絡下荷治至清領初期臺灣三種特色海產的確立〉,《臺灣史研究》第25卷第2期,(2018年6月,臺北),頁1-60。
12. 林玉茹,〈進口導向:十九世紀臺灣海產的生產與消費〉,《臺灣史研究》第25卷第1期,(2018年3月,臺北),頁39-100。
13. 鄭維中,〈荷蘭東印度公司(VOC)經營臺灣鹿皮出口貿易的緣起(1624-1642)〉,《臺灣史研究》第24卷第3期,(2017年9月,臺北),頁1-48。
14. 賀安娟,〈荷蘭時代的基督教規訓與社會流動:以〈大員宗教會書〉大員小會1643 至1649 年的 教會手稿為中心的探討〉,《臺灣史研究》第24卷第1期,(2017年3月,臺北),頁1-36。
15. 陳宗仁,〈明朝晚期〈福建海防圖〉的繪製及其時代背景〉,《臺灣史研究》第23卷第3期(2016年9月,臺北),1-42。
16. 蔡米虹、張伯宇,〈鄭氏武將陳澤晉任統領署先鋒右鎮總兵官之詮釋〉,《臺灣史研究》第23卷第1期(2016年3月,臺北),1-34。
17. 陳宗仁,〈前往東、西洋:〈宇內形勢圖〉解析及其地緣政治想像〉,《臺灣史研究》第19卷第3期(2012年9月,臺北),1-46。
18. Douglas L. Fix,〈A highly cultivated country”: Charles Le Gendre’s Mappings of Western Taiwan, 1869-1870〉,《臺灣史研究》第18卷第3期(2011年9月,臺北),1-45。
19. Ian Inkster,〈Oriental Enlightenment: The Problematic Military Experiences and Cultural Claims of Count Maurice Auguste comte de Benyowsky in Formosa during 1771〉,《臺灣史研究》第17卷第1期(2010年3月,臺北),27-70。
20. Peter Kang,〈Inherited Geography: Post-national History and the Emerging Dominanace of Pimaba in East Taiwan〉,《臺灣史研究》第12卷第2期(2005年12月,臺北),27-70。
21. 康培德,〈十七世紀上半的馬賽人〉,《臺灣史研究》第10卷第1期(2003年6月,臺北),1-32。
22. Peter Kang,〈Encounter, Suspicion and Submission – the experiences of the Siraya with the Dutch from 1623 to 1636〉,《臺灣史研究》第3卷第2期(1996年12月,臺北),195-216。
23. 陳國棟,〈清代中葉 (約1780-1860) 臺灣與大陸之間的帆船貿易──以船舶為中心的數量估計〉,《臺灣史研究》第1卷第1期(1994年6月,臺北),55-96。
【第二十七期】
蘇爾夢(Claudine SALMON),〈Commemorating Chinese Merchants Benefactors in Malacca-The Case of Captain Li Weijing (1614-1688)〉,《淡江史學》第27期(2015年9月:新北),頁119-133。
【第三十四卷】
盧正恒,〈海洋環境史視野下臺灣海峽海難:以清代班兵與水師為討論中心〉,《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4卷3期,(2022年9月,臺北),頁503-552。
羅樂然,〈朝鮮士大夫對清初海洋秩序重組的情報收集與對應〉,《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4卷3期,(2022年9月,臺北),頁559-588。
鄭永常,〈越南阮朝明命帝(1820–1840)海洋強國夢:以造船及出洋公務為中心〉,《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4卷3期,(2022年9月,臺北),頁589-623。
廖藹欣,〈Mixed Bloods in a Plural Society: Recovering the Place of Hybridized ‘Chinese’ in Indonesia’s Port Communities〉,《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4卷3期,(2022年9月,臺北),頁625-663。
【第三十三卷】
徐曉望,〈早期臺灣祕史:論晚明海寇林道乾在臺灣的活動〉,《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3卷1期,(2021年3月,臺北),頁5-34。
鄭維中,〈荷蘭東印度公司人員 在臺灣周邊海域的水文調查活動 (1636–1668),《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3卷1期,(2021年3月,臺北),頁35-79。
沈玉慧,〈18世紀經由琉球途徑的清日文化交流〉,《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3卷1期,(2021年3月,臺北),頁81-111。
Ryan Holroyd,〈The Curious Double-Life of Putuoshanas Monastic Centre and Commercial Emporium,1684– 1728〉,《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3卷1期,(2021年3月,臺北),頁113-140。
李培德,〈從遞解僑匯到延伸網絡:1899 至 1912 年香港金山莊華英昌賬簿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33卷第1期(2021年3月,臺北),頁141-177。
【第三十卷】
Peter Kang,〈The VOC and the Geopolitics of Southern Formosa: The Case of Lonckjouw〉,《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0卷4期,(2018年12月,臺北),頁535-535。
Hoang Anh Tuan,〈The End of a Commercial Era: From the English Junk Affair to the Vietnamese Maritime Embargo in 1693〉,《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0卷2期,(2018年6月,臺北),頁279-302。
Weichung Cheng(鄭維中),〈Putchock of India and Radix China: Herbal Exchange around Maritime Asia via the VOC during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0卷1期,(2018年3月,臺北),頁75-117。
【第二十九卷】
Birgit Tremml-Werner,〈Marginal Players and Intra-network Connections: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Manila Trade, c. 1640–1780〉,《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9卷4期,(2017年12月,臺北),頁563-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