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尋
回首頁
|
English
|
加入最愛
» 成立宗旨
» 發展沿革
» 組織架構
» 最新消息
» 活動記錄
» 系列叢書
» 補助出版(史料、工具書)
» 補助出版(專書、論文集)
» 主題人物
» 著作目錄
» 訪問記錄
» 聯絡資訊
» 建議諮詢
» 學術研究機構
» 史料蒐藏機構
» 相關研究網站
演講訊息
(43)
出版資訊
(14)
海洋史研究
(67)
臺灣早期史研究
(9)
學者論著目錄
(26)
搜尋此網站
►2025
(0)
►2024
(0)
►2023
(30)
1月
(7)
2月
(6)
3月
(8)
4月
(1)
5月
(3)
6月
(1)
11月
(4)
►2022
(6)
3月
(1)
4月
(1)
6月
(1)
9月
(2)
12月
(1)
►2021
(31)
1月
(1)
2月
(4)
3月
(3)
4月
(2)
5月
(4)
6月
(6)
7月
(7)
8月
(1)
9月
(1)
11月
(2)
►2020
(53)
2月
(3)
3月
(2)
4月
(2)
5月
(1)
6月
(7)
7月
(4)
8月
(3)
9月
(16)
10月
(14)
12月
(1)
►2019
(1)
6月
(1)
►2018
(0)
►2017
(0)
►2016
(0)
►2015
(6)
2月
(1)
11月
(5)
►2014
(3)
11月
(2)
12月
(1)
►2013
(15)
3月
(1)
6月
(4)
9月
(10)
►2012
(14)
2月
(1)
3月
(8)
6月
(1)
10月
(1)
12月
(3)
►2011
(0)
»
研究動態
研究動態
完整
摘要
標題
【海洋史演講與研討會訊息】
發佈日期:2021/02/09
分類:
演講訊息
留言(
0
)
110年知識饗宴—王世杰院長科普講座「鄭經時代的東亞海域:荷蘭東印度公司、英國東印度公司與臺灣」
主講人:陳國棟研究員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主持人:中研院黃進興副院長
時 間:110年3月9日(星期二)晚上7:00-8:30
地 點:中研院學術活動中心2樓第1會議室
地 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摘要:
本講重點不放在臺灣內部的政經與社會,而擬從三個方面介紹鄭經治期臺灣與外界的互動:
(1) 荷蘭出海王苗焦沙烏的活動,1662-1668
(2) 鄭經時代臺灣的國際貿易,1662-1681
(3) 英國東印度公司在臺灣,1670-1686
荷蘭人被鄭成功逐出臺灣之後,一方面與清朝磋商合作,另一方面則攻擊澎湖和基隆,直到1668年才根本放棄。其實,鄭經也考慮過與荷蘭人和平貿易,但是無法突破層層障礙。然而當時臺灣的經濟發展才開始不久,必須仰賴對外貿易以增加收入,因此鄭經時代也致力維持與日本和東南亞的貿易,進一步還招徠外商。英國東印度公司適巧也來臺灣設立商館。不過,英國人原本的目的並不是要和鄭經方面做買賣,而是藉由臺灣以恢復他們曾經有過的對日貿易。
鄭經時期留下來的中文史料有限,但是因為有荷蘭人、英國人往來臺灣,因此有機會從這兩國人的紀錄中找回一些失落的歷史。本講得力於幾位優秀學者近年的研究,也開發若干前此未經披露的資料,希望與大家分享。
資料來源:https://conference.iis.sinica.edu.tw/Knowledge/register.jsp?aID=3&fbclid=IwAR28c-Uai7kzTO_feFOwdeWy_5xxtwJ_QYrXROQCdMeFMhfbdrpEasxzHvE
相關網站連結(1)
報名連結
相關網站連結(2)
影音直播網址
【海洋史演講與研討會訊息】
發佈日期:2021/02/09
分類:
演講訊息
留言(
0
)
卜正民教授《全圖:中國與歐洲之間的地圖學互動》新書發表會
主 講 人:卜正民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教授【視訊】)
與 談 人:陳宗仁 (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主 持 人:賴毓芝 (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長谷川正人 (臺大歷史系助理教授)
主辦單位:中研院近史所、臺大歷史系
時 間:2021年2月25日(週四) 11:30–13:00
地 點:臺大文學院演講廳
【臺灣與東亞海域史新刊專書與論文(十)】
發佈日期:2021/02/09
分類:
海洋史研究
留言(
0
)
1. 菲利浦.鮑靈著,馮奕達譯,《風之帝國:全球貿易的關鍵地帶,海洋亞洲的盛世繁華》。臺北:聯經出版社,2021。
目次
編輯前言 South——南方視點的跨國人文書房 高嘉謙
推薦序一 季風吹拂下的海洋東南亞 陳國棟
推薦序二 尋回東南亞的歷史圖景 鄭維中
序言
台灣版序
導論
第一章 水下家世
描述巽他古陸的洪水──海水在距今七千年前急遽上升──如何創造出努山塔里亞海洋世界,以及努山塔里亞人的起源。
第二章 努山塔里亞的特色與早期居民
天氣與風向模式形塑了努山塔里亞的地貌與生活方式,居民必須在海上移動,以物易物,交換各種物產。
第三章 往返巴比倫
找尋努山塔里亞與西方之間海路交流,將香料送往巴比倫,並經由印度與非洲之角連結埃及和羅馬的最早證據。
第四章 早期帝國的幢幢鬼影
隨著東西貿易發展,運用泰國灣與安達曼海之間的陸路,以扶南為首的數個貿易國家也隨之出現。
第五章 文化來自印度,商品來自中國
貿易活動引進了新思想:印度教、佛教先後傳入,梵語與印度的王權觀嫁接於既有的文化與南島語言上。
第六章 室利佛逝:消失的巨幅曼荼羅
馬六甲海峽因船隻與導航的發展而日益繁忙,當地出現了第一個大型貿易帝國與佛教學術重鎮,吸引中國僧侶來到蘇門答臘。
第七章 爪哇成為要角
興建了婆羅浮屠等大型建築的爪哇王國與室利佛逝結合,憑藉陸地與海洋之富,建立更強大的政治實體。
第八章 貿易之虎泰米爾
印度在朱羅王朝的率領下,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對努山塔里亞發動軍事干預,挑戰室利佛逝的霸權,泰米爾人由此涉足於對中國的貿易。
第九章 占婆:東海霸主
這個印度教南島語王國,占據了如今越南海岸地帶長達千年,在中國、馬六甲海峽與婆羅洲之間的貿易扮演關鍵角色。
第十章 馬拉加斯基因與非洲迴音
航海技術與貿易手法帶著努山塔里亞人前往馬達加斯加拓殖,在非洲留下蹤跡,並成為跨印度洋三方貿易的一員。
第十一章 中國昂首
中國作為商品產地與市場,向來是海上貿易的推手,但中國人卻並未涉足其中。情況在宋代開始改變。忽必烈汗試圖出兵爪哇與越南,但遭受挫敗。
第十二章 滿者伯夷的美好生活
權力中心轉移到東爪哇,陸地的發展加上控制了香料群島的貿易,令文化與區域貿易開花結果。
第十三章 顫抖臣服:鄭和下西洋
中國決定讓鄰國留下深刻印象,派遣大艦隊前往南中國海與印度洋各地,為歸順的人提供貿易機會。但行動的成本太高,難以維持。
第十四章 鐵釘、暗榫、難造之船
鄭和寶船大小的爭議說法,遮蓋了中國與努山塔里亞船隻之間的差異,也讓人忽略葡萄牙人遭遇的爪哇船隻體積之大。
第十五章 馬來國家馬六甲的長久遺緒
在東印度穆斯林與中國人的支持之下,馬六甲成為海峽的重要口岸與馬來文化與法律的中心,並將之傳播到整個地區。
第十六章 北方的局外人
當時的菲律賓群島在文化上屬於努山塔里亞的一部分,但對外貿易有限。儘管台灣與中國和沖繩貿易輻輳距離更近,但這座島嶼反而更為孤立。
第十七章 伊斯蘭大東躍
一五一一年,馬六甲落入葡萄牙人手中,造成當地穆斯林人口移出。他們與印度、波斯、中國與其他地方的穆斯林商人聯手創造各個蘇丹國,征服或同化印度教國家。
第十八章 努山塔里亞:溫水中的青蛙
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與英格蘭商人接連來到,對整個地區與各個統治者造成程度不一的衝擊。但從各個角度來看,他們都在削弱努山塔里亞人在貿易中的角色。
第十九章 描籠涯與貝貝因字母
早期西班牙人提供深入的觀察,一窺努山塔里亞階級文化、造船、黃金工藝與詩作。
第二十章 望加錫、武吉士人與海洋自由
有些國家因為歐洲的貿易刺激而短暫得益,寬容、有法治的望加錫便是其中之一。另一個獲利甚豐則是望加錫的武吉士人鄰居,他們以水手、移民與統治者的身分,在整個地區做生意。
第二十一章 國王當政,教士統治
西班牙是唯一一開始便公然採取帝國政策的歐洲國家。事實證明,比起治理,他們更善於傳教。西班牙人眼望墨西哥,讓努山塔里亞島群的北部進一步與本地的主流脫離。
第二十二章 蘇祿因素──貿易、劫掠、奴役
直到十九世紀末為止,蘇祿在當地航海與貿易的成就皆無人能及。他們侵擾西班牙人,與不列顛人、荷蘭人打交道,任何生意都做,任何人都合作。
第二十三章 努山塔里亞認同危機
西方對貿易的渴望,在十九世紀時化為對控制的渴望。原因眾多,過程無序,但最後外國人幾乎統治了每一個地方。
第二十四章 勞力、資本與「公司」:華人的力量
華人的影響力成長緩慢,直到十八與十九世紀才突飛猛進,移民聚落在外國商業與統治的刺激下大幅擴張,卻在帶來財富的同時削弱了當地的網絡。
第二十五章 日正當中
西方帝國主義在過去一百年間造成的衝擊,遠遠勝過此前的四百年。新國界、新體制與新產業出現。有成長有動盪,財富日積月累,憤怒水漲船高。
第二十六章 無人之地不再
長久以來人口稀少但生活相對健康的努山塔里亞地區,突然出現比中國更快的人口成長。原因眾多,而影響仍在未定之天。
第二十七章 自由、恐懼與未來
分歧的意識形態路線隨著民族主義而來,但各個獨立國家設法達成妥協,只是它們仍必須仰賴外來的技術。共享的認同感開始重新浮現。
注釋
參考書目
資料來源:聯經出版社官網https://www.linkingbooks.com.tw/LNB/book/Book.aspx?ID=155209#index
何孟興教授著作目錄
發佈日期:2021/02/02
分類:
學者論著目錄
留言(
0
)
一、 學術專書
1. 何孟興,《清初巡臺御史制度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作者自印,共243頁,1989年5月。
2. 何孟興,《浯嶼水寨:一個明代閩海水師重鎮的觀察》,臺北:蘭臺出版社, 2002。
3. 何孟興,《浯嶼水寨:一個明代閩海水師重鎮的觀察(修訂版)》,臺北:蘭,2006。
4. 何孟興,《海中孤軍-明代澎湖兵防研究論文集》,澎湖: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012。
5. 何孟興,《浯洲烽煙-明代金門海防地位變遷之觀察》,金門:金門縣政府文化局,2013。
6. 何孟興,《閩海烽煙:明代福建海防之探索》,臺北:蘭臺出版社, 2015。
7. 何孟興,《禦敵海上:明代閩海兵防之探索》,臺北:蘭臺出版社,2017。
8. 何孟興,《防海固圉:明代澎湖臺灣兵防之探索》,臺北:蘭臺出版社,20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期刊論文
1.
2. 何孟興,〈勞作教育課程的意義功能及實施方法〉,《朝陽技術學院校訊》第5卷第2期,朝陽技術學院,1997年5月。
3. 何孟興,〈如何推動勞作教育課程〉,《訓育研究》第36卷第3期,中國訓育學會,1997年9月。
4. 何孟興,〈勞作教育在大學校園中實施方式之探討:以朝陽技術學院八三至八五學年基本勞作教育課程為例〉,《朝陽學報》第3期,朝陽科技大學,1998年9月。
5. 何孟興,〈大學生和勞動清掃〉,《中央日報》第十八版,1998年11月27日。
6. 何孟興,〈勞作清掃和大學教育─談朝陽科大的勞作教育〉,《訓育研究》第38卷第3期,中國訓育學會,1999年9月。
7. 何孟興,〈神岡三角仔呂家的崛起〉,《臺灣史蹟》第38期,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2001年6月。
8. 何孟興,〈從《熱蘭遮城日誌》看荷蘭人在閩海的活動(1624–1630年)〉,《臺灣文獻》第52卷第3期,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年9月。
9. 何孟興,〈詭譎的閩海(1628–1630年):由「李魁奇叛撫事件」看明政府、荷蘭人、海盜李魁奇和鄭芝龍的四角關係〉,《興大歷史學報》第12期,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2001年10月。
10. 何孟興,〈明嘉靖年間閩海賊巢浯嶼島〉,《興大人文學報》第32期,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2002年6月。
11. 何孟興,〈「靖海」:看明初福建的海禁政策〉,教育部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劃-海上絲路之探索,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05年5月。
12. 何孟興,〈海壇遊兵:一個明代閩海水師基地遷徙的觀察〉,《興大歷史學報》第19期,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2007年10月。
13. 何孟興,〈明代福州海防要地「竿塘山」之研究(1368-1456年)〉,福建省連江縣九十六年離島建設基金「累積馬祖學:論文研究獎學金補助專案計畫」優選作品,福建省連江縣政府,2007年12月。
14. 何孟興,〈海門鎖鑰:明代金門海防要地「料羅」之研究(1368〜1566)〉,收入林正珍主編,《2008金門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烽火僑鄉.敘事記憶:戰地.島嶼.移民與文化》(臺中市:洪記印刷有限公司,2008年),頁21-47。
15. 何孟興,〈明代福州海防要地「竿塘山」之研究(1368-1456年)〉,《止善學報》第7期,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09年12月。
16. 何孟興,〈兩難的抉擇:看明萬曆中期澎湖遊兵的設立(上)〉,《硓古石: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季刊》第57期,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009年12月。
17. 何孟興,〈洗島靖海:論明初福建的「墟地徙民」措施〉,《興大歷史學報》第22期,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2010年2月。
18. 何孟興,〈兩難的抉擇:看明萬曆中期澎湖遊兵的設立(下)〉,《硓古石: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季刊》第58期,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010年3月。
19. 何孟興,〈第四章、大航海時代的台灣〉,收入王振勳等著,《台灣歷史與文化:福爾摩沙的住民‧心性‧生活與記憶》,臺北:華立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頁33-45。
20. 何孟興,〈金門、澎湖孰重?論明代福建泉州海防佈署重心之移轉(1368-1598年)〉,《興大人文學報》第44期,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2010年6月。
21. 何孟興,〈被動的應對:萬曆年間明政府處理澎湖兵防問題之探討(1597-1616年)〉,《硓古石: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季刊》第61期,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010年12月。
22. 何孟興,〈明末浯澎遊兵的建立與廢除(1616-1621年)〉,《興大人文學報》第46期,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2011年6月。
23. 何孟興,〈鎮海壯舉:論明天啟年間荷人被逐後的澎湖兵防佈署〉,《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52卷,東海大學文學院,2011年7月。
24. 何孟興,〈海中孤軍:明萬曆年間澎湖遊兵組織勤務之研究(1597-1616年)〉,《硓古石: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季刊》第64期,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011年9月。
25. 何孟興,〈論明萬曆澎湖裁軍和「沈有容退荷事件」之關係始末〉,《臺灣文獻》第62卷第3期,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1年9月30日。
26. 何孟興,〈明代海防指導者方鳴謙之初探〉,《止善學報》第12期,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12年6月。
27. 何孟興,〈明末澎湖遊擊裁軍經過之探索〉,《硓古石: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季刊》第69期,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012年12月。
28. 何孟興,〈明末澎湖遊擊裁減兵力源由之研究〉,《興大人文學報》第49期,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2012年9月。
29. 何孟興,〈明初周德興佈防福州城之研究〉,《止善學報》第14期,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13年6月。
30. 何孟興,〈挑戰與回應:明代澎湖兵防變遷始末之省思(一)〉,《硓古石: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季刊》第72期,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013年9月。
31. 何孟興,〈挑戰與回應:明代澎湖兵防變遷始末之省思(二)〉,《硓古石: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季刊》第73期,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013年12月。
32. 何孟興,〈書介:《海中孤軍-明代澎湖兵防研究論文集》〉,《止善學報》第15期,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13年12月。
33. 何孟興,〈挑戰與回應:明代澎湖兵防變遷始末之省思(三)〉,《硓古石: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季刊》第74期,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014年3月。
34. 何孟興,〈據險伺敵:明代澎湖築城議論之研究〉,《止善學報》第16期,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14年6月。
35. 何孟興,〈挑戰與回應:明代澎湖兵防變遷始末之省思(四)〉,《硓古石: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季刊》第76期,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014年9月。
36. 何孟興,〈書介:《浯洲烽煙-明代金門海防地位變遷之觀察》〉,《止善學報》第17期,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14年12月。
37. 何孟興,〈擣荷凱歌:論南居益於明天啟收復澎湖之貢獻〉,《硓古石: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季刊》第77期,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014年12月。
38. 何孟興,〈廈門中左所:明代閩南海防重鎮變遷之探索〉,《止善學報》第18期,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15年6月。
39. 何孟興,〈仗劍閩海-浯嶼水寨把總沈有容事蹟之研究(1601-1606年)〉,《興大人文學報》第55期,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2015年9月。
40. 何孟興,〈沈有容出任浯嶼水寨把總源由之探索〉,《硓古石: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季刊》第81期,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015年12月。
41. 何孟興,〈以撫代勦:談沈有容在海盜袁進降撫事件中之貢獻〉,《硓古石: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季刊》第82期,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016年3月。
42. 何孟興,〈明人「恐倭」心理之初探-以嘉靖倭亂後的福建為例〉,《止善學報》第20期,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16年6月。
43. 何孟興,〈防海固圉:論明代澎湖和臺灣兵防角色之差異性〉,《硓古石: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季刊》第85期,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016年12月。
44. 何孟興,〈書介:《閩海烽煙-明代福建海防之探索》〉,《止善學報》第21期,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16年12月。
45. 何孟興,〈為鄉喉舌:明人蔡獻臣泉州海防議論之研究〉,《止善學報》第22期,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17年6月。
46. 何孟興,〈歷史的見證:池顯方詩文敘及明天啟荷人據澎求市事件之介紹〉,《硓古石: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季刊》第87期,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017年6月。
47. 何孟興,〈情繫鄉關:看蔡獻臣在明天啟荷人據澎求市時之議論〉,《硓古石: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季刊》第88期,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017年9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研討會論文
1. 何孟興,〈朝陽科技大學的勞作教育經驗〉,「跨世紀全國勞作教育理論與實務會議」,教育部、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指導,東海大學主辦,1999年5月7日。
2. 何孟興,〈「靖海」:看明初福建的海禁政策〉,「教育部提昇大學基礎教育分項計畫四─歷史地理課程之設計與規劃:海上絲路文化探索師生成果發表會」,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05年5月27日。
3. 何孟興,〈海門鎖鑰:明代金門海防要地「料羅」之研究(1368~1566)〉,「2008金門學學術研討會」,金門縣政府指導,金門縣文化局、中興大學文學院、臺灣敘事學學會主辦,2008年6月14日。
4. 何孟興,〈沈有容澎湖退荷之始末:一個明代臺灣史教材主題的深化探索〉,「2010年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現代生活與通識教育」,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辦,2010年12月17日。
資料筆數:4 頁數:1 / 1
本站適用瀏覽器為 IE 7.0以上 ; 最佳瀏覽解析度為1280*1024以上
本網頁資料如有引用轉載請註明出處,本站部分圖像素材感謝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提供
2012 © 財團法人曹永和文教基金會版權所有 |
系統管理平台
| 參訪人數 1536925 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