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尋
回首頁
|
English
|
加入最愛
» 成立宗旨
» 發展沿革
» 組織架構
» 最新消息
» 活動記錄
» 系列叢書
» 補助出版(史料、工具書)
» 補助出版(專書、論文集)
» 主題人物
» 著作目錄
» 訪問記錄
» 聯絡資訊
» 建議諮詢
» 學術研究機構
» 史料蒐藏機構
» 相關研究網站
演講訊息
(43)
出版資訊
(14)
海洋史研究
(67)
臺灣早期史研究
(9)
學者論著目錄
(26)
搜尋此網站
►2025
(0)
►2024
(0)
►2023
(30)
1月
(7)
2月
(6)
3月
(8)
4月
(1)
5月
(3)
6月
(1)
11月
(4)
►2022
(6)
3月
(1)
4月
(1)
6月
(1)
9月
(2)
12月
(1)
►2021
(31)
1月
(1)
2月
(4)
3月
(3)
4月
(2)
5月
(4)
6月
(6)
7月
(7)
8月
(1)
9月
(1)
11月
(2)
►2020
(53)
2月
(3)
3月
(2)
4月
(2)
5月
(1)
6月
(7)
7月
(4)
8月
(3)
9月
(16)
10月
(14)
12月
(1)
►2019
(1)
6月
(1)
►2018
(0)
►2017
(0)
►2016
(0)
►2015
(6)
2月
(1)
11月
(5)
►2014
(3)
11月
(2)
12月
(1)
►2013
(15)
3月
(1)
6月
(4)
9月
(10)
►2012
(14)
2月
(1)
3月
(8)
6月
(1)
10月
(1)
12月
(3)
►2011
(0)
»
研究動態
研究動態
完整
摘要
標題
【臺灣與東亞海域史近五年論文選錄】:《臺灣文獻》、《臺灣風物》、《新史學》
發佈日期:2020/03/03
分類:
海洋史研究
留言(
0
)
1. 白偉權、韋煙灶、徐勝一,〈陸豐客家下南洋的故事:〈渡臺悲歌〉續篇〉,《臺灣文獻》第70卷3期(2019年9月,南投)。
2. 江柏煒,〈近代金門的移民網絡及僑鄉社會的文化景觀〉,《臺灣文獻》第70卷1期(2019年3月,南投),頁97-144。
3. 呂世聰,〈新加坡發現的金門烈嶼第一代移民墓葬碑銘文獻:兼談武吉布朗公塚遷葬影響的金僑墓葬〉,《臺灣文獻》第70卷1期(2019年3月,南投),頁145-180。
4. 林玉茹,〈1920-1930年烈嶼與福建的商船貿易活動:林天助先生訪問〉,《臺灣文獻》第70卷1期(2019年3月,南投),頁181-194。
5. 高賢治,〈從古地圖看臺灣名稱的由來〉,《臺灣風物》第67卷4期(2017年12月,臺北),頁11-18。
6. 翁佳音,〈荷蘭時代的經濟作物Teezee探考〉,《臺灣風物》第68卷2期(2018年6月,臺北),頁9-20。
7. 翁佳音,〈複數海賊王:鄭芝龍與他的前後輩〉,《臺灣風物》第69卷3期(2019年9月,臺北),頁25-54。
8. 李佩蓁,〈制度變遷與商業利益─以中英商人在臺灣樟腦貿易的行動為中心 (1850-1868)〉,《新史學》第30卷1期(2019年3月,臺北),頁1-54。
1. 白偉權、韋煙灶、徐勝一,〈陸豐客家下南洋的故事:〈渡臺悲歌〉續篇〉。
暫無提供摘要。
2. 江柏煒,〈近代金門的移民網絡及僑鄉社會的文化景觀〉。
摘要:
18世紀以降,位於臺灣海峽西側、廈門以東的金門成為閩南僑鄉之一,海外移民遍及東南亞各埠、東北亞的長崎與神戶。連鎖式移民促成以地緣、血緣及業緣關係的海外聚落、鄉團或會館的形成。在海外的金門人,通過僑匯經濟贍養家族,並廣泛地支持金門的地方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現代化的發展,也留下了豐富多樣的僑鄉文化景觀。
本文旨在以金門為核心,探究19至20世紀中業跨境移民網絡之形成,以及僑匯經濟所影響的物質文明,進而理解僑鄉社會的文化景觀形貌。首先通過地方史料的考察,說明1949年以前金門跨境移民網絡出現與僑鄉社會的特性;再者,以僑匯民居及祠廟的興建,討論作為散居共同體(diasporic community)的華僑家族之社會實踐,並探討1910-30年代大量出現的洋樓建族文化意義;接著,進一步處理僑鄉社會的現代性想像與實踐之議題,包括教育啟蒙、政策改良、實業發展、公共衛生、環境景觀等面向,探究華僑華人對於僑鄉的社會文化影響實踐。換言之,本文指出近代金門歷經了一種早期「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變遷,以及華僑遺產作為一種文化景觀的價值;最後,從方法論的角度,討論金門僑鄉做為地域研究的一個案例,所能提供的一些理論參考。
3. 呂世聰,〈新加坡發現的金門烈嶼第一代移民墓葬碑銘文獻:兼談武吉布朗公塚遷葬影響的金僑墓葬〉。
摘要:
截至戰後初期,新加坡一直是金門人下南洋謀生的首選之地。1876年,金僑在新加坡創建孚濟廟(金門會館),作為同鄉互助的社團組織。此後,金僑陸陸續續組織的許多的鄉團及業緣團體。百多年來,數以萬計的金僑依附于金門會館與各個互助團體謀生、打拼。新加坡幾處歷史華人義山,現存大量的金門鄉僑墓葬,及碑刻文獻;由於現代社會的發展,尤其是早年的墓葬,幾經遷塚,早已蕩然無存。過去學界所能掌握的早年金僑碑刻文獻,年代基本上不早於19世紀六十年代。在新加坡新恒山亭一處遷葬墓群之中,所發現約十方早年金僑的遷葬墓碑,其下葬年款介於道光至咸豐年間。這批墓碑文獻,為我們研究早年南來的金門鄉僑歷史,提供了無比珍貴的寶物例證與文獻資料。本文就此批墓碑文獻(其中的四方碑石),結合受2011年新加坡武吉布朗公塚遷葬的311座墓葬銘刻,對照新加坡金門鄉僑墓葬碑刻文獻,作一初步探討。
4. 林玉茹,〈1920-1930年烈嶼與福建的商船貿易活動:林天助先生訪問〉。
摘要:
本文透過實際的訪談,說明1920-1930年代烈嶼地區與福建廈門、漳州之間的貿易往來,以及經營船隻貿易時的經歷,如遇到海盜時的應對措施。烈嶼地區主要以花生和蚵兩項產品輸往福建地區交易日用品與米毅等等民生必需品。相較於與福建地區熱絡的貿易往來,與金門島的交流由於生產品大多雷同,物價又比福建地區來的高,因此商貿往來並不熱絡,主要是辦公或探訪親友。而烈嶼地區航行的船隻較小,不易於横渡洋流,故在1920-1930年代與臺灣幾乎沒有往來。1937年,因中日戰爭爆發,日軍佔領烈嶼之後,則禁止船隻對外貿易。
5. 高賢治,〈從古地圖看臺灣名稱的由來〉。
暫無提供摘要。
6. 翁佳音,〈荷蘭時代的經濟作物Teezee探考〉。
暫無提供摘要。
7. 翁佳音,〈複數海賊王:鄭芝龍與他的前後輩〉。
摘要:
本文以長期結構史的角度,主要運用漢籍文獻,重新檢討16-19世紀之問,閩粵海上勢力與結構,特別是從海賊集團之間的族群就合。本文所要強調的是,除了長期被研究者所注目的鄭氏一族之外,海上活動波濤洶湧,從鄭芝龍崛起之前,東亞海域十分熱鬧的海洋活動,直到19世紀,海贼活動有起有落,但仍可見長期結構的歷史波動,而海賊王們的活動,多少都與臺灣牵扯上關係,甚至成為臺灣史之重要的部分。長期以來,漳、潮、泉之間的族群關係,與東北亞、臺灣、東南亞之間海上勢力與傳統針路所顯示的歷史意義,也在越南與閩、粵、臺之間的扮演重要歷史角色。本文從不同時代的海賊王們,試圖提出17世紀束亞海域的海洋歷史與人物活動與其長期結構有關,也提出臺灣的「海洋史」論述的另一面。
8. 李佩蓁,〈制度變遷與商業利益─以中英商人在臺灣樟腦貿易的行動為中心 (1850-1868)〉,《新史學》第30卷1期(2019年3月,臺北),頁1-54。
摘要:
本文探討十九世紀中期,中英商人在臺灣開港前後進行樟腦貿易的行動策略。由於樟腦是臺灣特有的物產,在臺灣開港前即已吸引洋商來此交易。然而臺灣樟腦的生產和販賣受到「軍工匠」制度控管,無法自由交易。過去研究強調英國自由貿易主義的政策與臺灣形似壟斷的軍工匠制度之衝突,導致外交協商破裂,釀成「安平砲擊事件」後,方使臺灣同意開放樟腦自由交易。不過,若透視上層外交檔案的語言,觀察下層中英商人為了謀求樟腦貿易之利而因應軍工匠制與條約體制的需求,隨時變換其商業策略的行徑,可發現真正的貿易衝突絕非「自由」或「壟斷」的概念,而是與地方官員和商人的實質利益息息相關。
【臺灣與東亞海域史近五年論文選錄】:《故宮學術季刊》、《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原住民族文獻》
發佈日期:2020/03/03
分類:
海洋史研究
留言(
0
)
1. 陳國棟,〈印度棉布與中國:以十六、十七世紀為中心〉,《故宮學術季刊》第34卷第1期(2016年9月:臺北),頁53-91。
2. 沈玉慧,〈朝鮮王朝海外知識的形成與累積 —以《輿地圖‧朝鮮日本琉球國圖》為例〉,《故宮學術季刊》第34卷第2期(2016年12月:臺北),頁107-163。
3. 王亮鈞,〈日本出土的紫砂器及其相關問題〉,《故宮學術季刊》第35卷第4期(2018年6月:臺北),頁121-191。
4. 蘇峯楠,〈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福爾摩沙島宣教地圖〉解題〉,《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8期(2019年11月:臺南),頁143-156。
5. 蘇峯楠,〈清治初期臺灣知識地理編製—美國國會圖書館藏〈臺灣地里圖〉略論〉,《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5期(2018年5月:臺南),頁113-165。
6. 賀安娟,〈荷蘭統治之下的臺灣教會語言學:荷蘭語言政策與原住民識字能力的引進〉,《原住民文獻》第35期(2017年12月:新北),頁6-38。
7. 林昌華,〈17世紀荷蘭宣教師所編撰的華武壠語(Favorlang)文獻〉,《原住民文獻》第35期(2017年12月:新北),頁87-93。
1. 陳國棟,〈印度棉布與中國:以十六、十七世紀為中心〉。
摘要:
在明代,中國社會所擁有的印度織品得自海島與大陸東南亞的貢品,以及琉球、 中國商人的貿易商品。明末則亦輾轉獲自歐洲人與中國貿易家之手。因為供需過程 係屬間接,所以來源及品名都很難辨識。加上目前所知流傳實物絕少,因此研究者 不多,是個很困難的課題。不過,文字的史料倒相對比較容易找到。我們或許可以先從文字上整理此一段 史實,設法辨識若干品類,並且建議一些進一步探討的方法。藉此機會,也可以帶 進當時人對南亞與東南亞的認知,並且獲得若干歐亞互動的印象。 本文利用各種史料,爬梳出印度棉布在中國進口與流通的概況,同時對比定中 外文獻對同種印度棉布的稱法,作出建議。此種比定若能廣泛達成,當可方便利用 中國境外的收藏與資訊,具體化對十六、七世紀出現在中國之印度棉布的理解。
2. 沈玉慧,〈朝鮮王朝海外知識的形成與累積 —以《輿地圖‧朝鮮日本琉球國圖》為例〉。
摘要:
朝鮮王朝因施行海禁政策,並為了避免捲入中日兩國外交體制之衝突,透過朝 貢、通信使節等積極地收集文字、輿圖等各類海外情報。十五世紀根據朝鮮、琉球、 日本海商相互往來的基礎下繪製而成的《海東諸國紀 ‧ 琉球國圖》是一具代表性 的琉球輿圖。之後朝鮮、琉球兩國因倭寇、偽使等問題,透過遣使中國的機會維持 國交關係。改經由第三地的交流活動,使得朝鮮不易取得琉球之地理情報,因而出 現至十九世紀末,朝鮮仍根據〈琉球國圖〉繪製琉球圖,出現簡化、誤謬之情形。 然如詳細比較朝鮮王朝後期的琉球圖,則可發現其中可見地理資訊之增加。在跨境 交流不易的前近代,輿圖資訊的增減顯示當時東亞海域情報的積累與流通。本文主 要利用《輿地圖・朝鮮日本琉球國圖》,考察朝鮮王朝後期琉球地理資訊的來源, 以此了解朝鮮的琉球地理情報之形成與累積過程,並藉此探討前近代東亞海域地理 情報之流傳。
3. 王亮鈞,〈日本出土的紫砂器及其相關問題〉。
摘要:
宜興地區產出的紫砂器,隨著人員的移動或商品的流通,被運往中國其他省分與海外地區。以往學者曾介紹,宜興窯場匠師針對不同外銷市場,產生多樣化的造型與裝飾。本文所進行的嘗試,擬將視角轉向學界較為陌生、同為紫砂器外銷市場一環的日本、琉球列島,考察該地出土紫砂器的年代與類型,附帶討論相關議題。
本文首先以日方學者的研究業績為基礎,參酌能大致掌握相對年代的出土、傳世品,梳理日本、琉球列島出土紫砂器的年代。進一步,藉由外觀特徵、成形方式的比對,一方面介紹紫砂器頗具特色的泥片相接技法,一方面說明日方發掘報告書所謂的「宜興窯」,實際上混雜了其他窯場之作。換言之,將回頭檢視作品產地的比對方案。釐清可能的年代、產地之後,紫砂器作為舶來品,其依何種途徑輸入日本、琉球列島,乃至於當地可能的使用、消費情形,亦為本文焦點。最後,目光將集中於一類,以往學界認為專門輸往歐洲的作品─模印貼花紫砂器,其於日本、琉球列島的出土、傳世情況,反思該類製品橫跨歐亞的外銷樣貌。簡言之,除了將紫砂器置於當時中日、中琉貿易網絡予以考察,並試圖與東印度公司商船輸往歐洲的紫砂器相較。冀望經由日本、琉球列島個案的梳理,呈顯其於紫砂器研究史中,所遺留的一個側面。
4. 蘇峯楠,〈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福爾摩沙島宣教地圖〉解題〉。
摘要: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一幅設色手繪的大型絹本地圖〈福爾摩沙島宣教地圖〉(Island of Formosa: A Missionary Map,見圖 1,以下簡稱本圖),圖中不載作者及繫年等資訊,然由於與 19 世紀下半葉蘇格蘭宣教士李庥(Hugh Ritchie,1840-1879)在臺灣進行傳教活動的時間相近,且圖上所記載南臺灣地區宣道站資訊,皆亦與李庥的傳教活動有密切關聯,因而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於 2019 年編譯出版的《李庥與伊麗莎白‧李庥宣道書信集》一書中,選用了本圖製作原版影像進行復刻,並附加 GIS 轉譯地圖、地名整理及簡說加以輔助介紹,作為該書的書末附錄。1 至於本圖內容的概略大意,以及其繪製細節與時間等相關考訂,筆者則另以本文略加述介。
5. 蘇峯楠,〈清治初期臺灣知識地理編製—美國國會圖書館藏〈臺灣地里圖〉略論〉。
暫無提供摘要。
6. 賀安娟,〈荷蘭統治之下的臺灣教會語言學:荷蘭語言政策與原住民識字能力的引進〉。
暫無提供摘要。
7. 林昌華,〈17世紀荷蘭宣教師所編撰的華武壠語(Favorlang)文獻〉。
暫無提供摘要。
資料筆數:2 頁數:1 / 1
本站適用瀏覽器為 IE 7.0以上 ; 最佳瀏覽解析度為1280*1024以上
本網頁資料如有引用轉載請註明出處,本站部分圖像素材感謝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提供
2012 © 財團法人曹永和文教基金會版權所有 |
系統管理平台
| 參訪人數 1536898 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