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荷蘭語檔案文獻為中心,主要說明17至18世紀巴達維亞唐人美色甘(Collegie van Boedelmeesters te Batavia)的發展。1640年設立的巴達維亞唐人美色甘,專責處理巴達維亞殖民地社會中唐人與其他非基督徒住民的遺產。設立之初,僅處理唐人的遺產,但很快其管轄範圍即擴大至所有非歐洲人,並且附設美色甘病厝,照顧貧苦無依的唐人。直到1740年以前,唐人美色甘都是由總督與參事會指派的歐洲人與唐人武直迷(Boedelmeester)共同管理。1740年10月,荷屬東印度當局大規模屠殺唐人的紅溪慘案發生,唐人美色甘的管理階層自1744年起加入爪哇人與穆斯林武直迷,至1885年與功能相似、負責監理在巴達維亞歐洲人遺產的和蘭美色甘(Weeskamer)合併。
相較於19世紀後的發展,以及相似機構和蘭美色甘,唐人美色甘在17至18世紀以遺產管理為其主要業務,較未著重於遺孤照顧的層面;各種制度尚未健全。此外,就掌控的資本來說,唐人美色甘的規模也遠較同時期的和蘭美色甘為少。從各方面來看,唐人美色甘在巴達維亞殖民地的份量皆不及和蘭美色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