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曹永和文教基金會獎助臺灣史和海洋史博碩士論文出版計畫,投稿件數共計有博士論文3件、碩士論文12件,經初審、複審、決審三個階段的嚴格評選,今年由表現優異的博士論文一件、碩士論文一件脫穎而出,分別是蔡思薇博士的〈日治前期臺灣的植物調查(1895-1921〉及謝宜甄的〈德意志與臺灣的交涉:近代德語世界臺灣知識的形成(1828-1898)〉。得獎說明如下:
【博士學位論文】
蔡思薇,日治前期臺灣的植物調查(1895-1921)
畢業學校: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班
指導教授:薛化元教授
本博士論文利用日本東京大學、林試所,以及臺大植物標本館所藏之早年植物標本、公、私文書、當時的重要植物學期刊以及專著,重塑臺灣植物採集史的型貌與脈絡。本文將臺灣植物調查研究,建構日治前期植物調查的三個階段的發展,同時也針對川上瀧彌和早田文藏兩位中心人物分別釐清其生平工作,周遭相關人事,以及諸多在臺的植物採集者。
此一主題的研究,在目前學界的臺灣史研究成果中,是一新興的研究範疇,與博物學(或自然史)、博物館、田野科學、殖民科學、植物學、帝國學知等議題息息相關。國內的先行研究主要是人物傳記的探討,或是一般性的介紹。相對而言,本研究深具脈絡性與體系性的研究取向,探討日治前期臺灣的植物調查的知識史、政治史、社會史,乃至物質文化史。不僅在國內特出,與類似議題的歐美、日本等外國研究比較,亦不遜色,並有本土經驗的特點,足與國際學界對話。整體而言,本論文的文獻資料蒐集相當完整,文字也精采豐富,是臺灣科學史論文的重要著作,樹立臺灣植物學史的里程碑。
【碩士學位論文】
謝宜甄,德意志與臺灣的交涉:近代德語世界臺灣知識的形成(1828-1898)
畢業學校: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班
指導教授:林文凱教授
本碩士論文主要利用費德廉所匯集,探討臺灣情況的32種十九世紀德語出版物,再加上四本德語地理學雜誌中的多篇系列報導,來研究德語世界當中關於臺灣知識的塑造歷程。
本文除提點這些報導當中的內容之外,也追蹤所流傳內容的第一手來源,寫作者的動機、德語世界輿論的多重脈絡、日本領台後新知識的傳播轉譯過程等。全文論述架構嚴謹,脈絡清晰,甚易掌握其內容,顯示作者對問題之掌握甚為廣博。全文貢獻在於承接過去中、德和日、德交涉史的研究成果,建立與臺灣知識傳播相關的概念史,並且補足學界對於德語世界當中臺灣知識建構歷程的認識。其次,系統性探討近代歐洲大國德國崛起前,對臺灣的認知及與臺灣的關係,加以,補強臺灣對外關係史較弱一環。再者,此一新課題當可刺激更多年輕學者深入探討德語世界與臺灣的關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