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冠下的平民學者
詹素娟
出生於日治時代大正9年(1920)年的曹永和,是士林大族曹家的後裔。由於父親曹賜瑩先生的教導,曹老師從孩童時代起,就因大量課外讀物的閱讀,而對文史哲產生濃厚的興趣。個性木納的曹老師,幼小時曾離家和奶媽同住,返回本家後,常因覺得疏遠、不受疼愛,經歷過一段憂鬱孤獨的時光,而更沉醉在文史哲的世界裡,並發展成終生的愛戀。臺北州立第二中學校畢業後,為了抗拒當時流行的價值觀——即有為青年應該唸大學醫科或當個銀行職員,曹老師不再升學;即使最後拗不過家人的堅持,在士林信用組合工作,還是因罹患肺病而永久逃離了不符志趣的職場,開始自修、苦學的生涯。
曹老師的正業是圖書館員。1947年3月,曹老師在楊雲萍、陳紹馨的引薦下,進入臺灣大學圖書館工作。這是他一生的重要轉捩點,臺大圖書館為曹老師開啟了終生學習的機會與寶庫;一直到1985年10月退休為止,曹老師在圖書館工作了一輩子,也上窮碧落下黃泉的讀了許多書。無論是在囫圇吞棗的初學階段,還是1965年以後專治臺灣史的年代,曹老師像雜食動物般嗜讀各式各樣的書,而這也造就了廣博的學識,並凝聚出大尺度的環太平洋史觀,及影響學界深遠的「臺灣島史」概念。
原就精通日語的曹老師,在戰後先學得中文,又因工作上必須接觸歐美日各國書刊文獻,體會到多國語文是歷史學者必備的治學工具。所以,他在工作餘暇,付出大量時間、精力學習外語,成為臺灣史學界稀有的「多語人」,以精通日文、英文、荷蘭文,略通西班牙文、德文和拉丁文等聞名。曹老師最為人熟知的成就,即是透過古荷蘭文獻檔案的掌握,對臺灣早期歷史從事的開創性研究。
受業於日本老師岩生成一博士,則對曹老師的學術生涯有關鍵性的影響。岩生博士戰前在臺北帝國大學教書,回到日本後,則在東京大學任教。他在日本讀到了曹老師寫的歷史論文,欣賞之餘,竟將曹老師收為入門弟子,並在1965年爭取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研究獎助(UNESCO Fellowship),讓沒有機會讀大學的曹老師,能到典藏最富的東洋文庫和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研究一年。這一年,岩生博士不但定時為曹老師個人講授課程,還指導他利用荷蘭未刊文獻進行研究。這番際遇,不但提升了曹老師的學術研究能力,也成為他終生念茲在茲、不敢稍忘的情誼。
1973-75年間,香港中文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和美國南伊利諾大學越南研究中心合辦「越南史料研究計劃」,曹老師獲邀擔任客座研究員,參與越南史中文資料國際研究計劃的研究工作。1978年,曹老師又應荷蘭國立萊頓大學歐洲發展史研究中心之聘,參加「熱蘭遮城日記」的編校註疏計畫。在這些經歷中,曹老師的交遊、視野日漸廣闊,也成為國內少數具備國際學術聲望的歷史學者。
寫作不輟的曹老師,也以其臺灣早期歷史、中西交通史、海洋發展史等多篇論著,受到國內學術界的關注。1984年8月,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後來的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聘請曹老師兼任研究員,臺灣大學歷史系也在同年聘請他兼任教授。對沒有大學以上學歷的曹老師來說,學院的肯定,可說是對自己堅定志趣、無怨無悔人生最大的鼓勵。
猶如岩生成一博士曾經無私的教育、造就過自己,曹老師對任何一位上門來求教的學生,也是親切無私的傾囊相待。雖然已是九十高壽,曹老師在學生心目中卻永遠是生命活水源源不斷的寶藏,讓年輕人傾心相隨,沐浴在他的學養風範下。
曹老師的學識、研究與影響,早為眾所公認;院士桂冠加冕以來的種種榮耀,只是使我們更加替他歡喜:一個像曹老師這般默默讀書、寫作、從不交際應酬的學者,卻締造了學術人的成就巔峰,這真是一個美好的典範。
(本文轉引自:《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青年曹永和的學術啟航》(臺北:遠流,2011),頁7-9)
評定書內容
曹永和先生,七十六歲,台北市人。現任台灣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曹教授精研早期台灣史,尤其是荷鄭時代,學界公認為該領域之泰斗。《台灣早期歷史研究》乃曹氏長年浸淫所凝聚之結晶,是台灣史之經典作品。書中之各篇論文展現獨到之見解或新發現,照亮不少歷史盲點;考證尤稱細緻,旁徵博引中外資料;立論亦嚴謹客觀,不妄下斷言,深具史家風範。
曹教授博覽群書,見野寬廣,故能將台灣史置於東亞史甚或世界史的範疇做整體觀,乃一兼能見木又見林之大學者,誠難能可貴。
曹教授精多種語文,除中、日文外,亦通英、荷文,故學術資源豐富,以「活的百科全書」馳名台灣史界,並廣受國際學術界之重視。他經常參與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不僅個人名聞國際學壇,亦大裨台灣史在國際上之聲譽。
此外,曹教授勤於研究、忠於學術,謹守本職,數十年如一日,此種為學精神,堪為學界楷模,更是青年學子之表率。
基於以上理由,深信曹教授之得獎不僅實至名歸,而且對台灣史界學風之改善將發揮無盡的影響力。評審委員會評定為第十九屆吳三連獎人文社會科學獎歷史學類得獎人。
2. 中央研究院院士(1998)
3. 臺灣省傑出臺灣文獻獎終身文獻貢獻獎(1999)
4. 行政院文化獎章(1999)
5. 荷蘭皇家勳章(2002)
名譽博士學位頒授理由書內容
國立臺灣大學頒授曹永和先生名譽博士學位,本人謹代表全體師生向曹先生致上最高敬意,並說明頒授理由如下:
第一、提升臺灣歷史研究之國際聲望 曹院士任職臺大圖書館期間,深感整理臺灣史料的重要性,義務協助『臺灣文獻叢刊』的出版,對普及臺灣研究貢獻卓著。1960年起,沒有顯要學歷和頭銜的曹院士,更憑其備受肯定的研究實力,屢屢獲邀前往日本以及歐美各國參與國際會議以及學術合作計畫,提升臺灣歷史研究的國際聲望。
第二、勤毅自學,足為後學典範 曹院士不為學歷和工作性質所限,憑其毅力與熱忱,工作之餘自修多國語文,勤奮寫作,足堪後學典範。自1984起在臺大歷史系兼課並指導研究生,二十多年來培育了國內外無數優秀學子。曹院士更出錢出力,以申請研究計畫、成立基金會等方式,增加國內年輕學子出國進修機會,資助並推廣臺灣史以及海洋史研究活動與出版,其大公無私、栽培學生、提拔後進的作為,贏得社會廣泛的尊敬。
總結而言,曹永和院士勤毅自學、研究熱忱以及學術成就等,均足為楷模,爰依「國立臺灣大學頒授名譽博士學位實施要點」之規定,頒授曹永和院士名譽博士學位。
曹永和院士獲頒臺大榮譽博士學位(照片)
國立臺灣大學頒授曹永和院士名譽博士學位(網頁)